易有三易,洁净精微--为什么说易经是哲学的元初?
儒释道、诸子百家、中医、琴棋书画都是易经所衍生出来的,因此易经可以被称之为“国学之树”的根基。大家知道,易有三易,不易、简易、变易,所谓“不易”就是那个万事万物发展规律中那个不变的东西,那个精髓,比如西方说的上帝;所谓“简易”,则是大道至简,那个本初、那个元初是很简单的,譬如“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再譬如“无为到有为再到无为”都是这个道理,近期有一本书叫做《极简主义》,启迪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减法,找到生活中的精髓;所谓“变易”,就是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不能形而上学,当然这里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价值观念,不是哲学派别的形而上学。
爱智慧是哲学的应有之义可见,易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蕴涵含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最早提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宇宙观的哲学学说。从西方哲学史看,哲学的最早起源源于古希腊神话,最早的古希腊哲学也是产生与公元前6世纪左右,论时间,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易经可以说是鼻祖级的哲学理论。
不学易,无以为将相南怀瑾老先生称易经“洁净精微”,易经精妙之处是将事物用“象”、“数”、“理”来描述,粗浅来说,象是现象、数是数字、理是道理,万事万物皆可用象数理来描述,譬如:一个人发烧,脸红、嗓子疼、感觉冷都是现象,而体温是多少度,血象指标是多少,则是“数字”,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则是“道理”。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的研究就起源于对世界元初的探索。譬如: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企图需求世界万物的统一性。这是对“象”的研究;毕达哥拉学派以“数”为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这就是易经中的“数”的概念;可见,古希腊哲学在探索如何用一个不变「易经中的不易」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易经中的变易」的问题。早期赫拉克利特强调变的方面,认为只有变才是真实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他关于对立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标志着他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奠基人。但其实我们的易经,早已参透这个道理。可以说,易经是哲学的鼻祖,对于哲学发展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