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经典引领特色教育

 作为一所坚持将国学文化与艺术、武术、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教育融入学校办学的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仲恺高新区光明学校在短短10年时间内,从无到有,校园占地面积也由之前的8000多平方米扩展到约3万多平方米。在校学生人数也从刚开始的2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1600多名学生。学校的快速发展的得益于全校教职工在区教育科、学校董事会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一致,开创性的勤奋工作,在完成预定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目标前提下,大力推行国学文化,开辟丰富多采的特色教育,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普及推广国学教育,让孩子在教育中熏陶

位于仲恺潼侨光明村的光明学校,初衷是为了解决在此务工人员小孩入学问题。当时由于潼侨光明小学撤并,不少学生面临入学问题,曾在东莞有过办学经验的吴金永得知后,觉得不能耽误孩子的教育,主动找到潼侨政府主管领导协商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现在,光明学校不仅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入学问题,还解决了光明村户籍小孩的学位问题。所有仲恺高新区光明村户籍小孩在此还能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地将教育环境,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光明学校全体教职工在学校董事长吴金永的带领下,坚持改革创新,励精图治,以创建特色民办学校为办学目标,先后获得“潼侨镇先进单位”、“仲恺高新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仲恺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仲恺区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O18评为“全国校园足球推广示范学校”。

10年来,光明学校的校舍、设备、硬件设施建设等,都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不断更新。地理园、生态园、小气象站、学生宿舍、综合教学楼、食堂、科学实验室、图书室、教师与学生阅览室、美术书法室、音乐室、舞蹈室、电脑室、多媒体室、少部队、心理咨询室、保健室等20多个功能室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学校200米标准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排球场、器械体操等体育运动设施基本满足学生强健体魄的需要。

“学校为老师提供的教师住房,都是带空调、网络的公寓,十分温馨舒适。”据执行校长李乐泉介绍,为了留住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光明学校逐年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为教师购买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特色课程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在光明学校,周二到周四下午第一节课,都能听到校园里传了朗朗书声,《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一篇篇国学经典,让学生们拓宽视野,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每周两节的国学课堂,更是让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能背诵 《弟i子规》《三字经》还有几十首古诗,更多的是他们在国学教育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导主任李素芬告诉记者,学校从2010年开始推行国学教育以来,不少家长都有反映孩子变化很多,行为规范、行为礼仪都有明显的提升。

近年来,光明学校积极推进特色课程进校园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教育,学生可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参加包括美术、书法、电脑、手红制作、电子琴、舞蹈、篮球、毒芦丝、竖笛等在内的13个兴趣小组,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姚亚超

优秀教师风采

邱玉冰:教育孩子也要教育家长

  “教育孩子也要教育家长。”当了四年班主任,这是让邱玉冰感触最深的的地方。师范专业院校毕业的她,在毕业后就来到了仲恺潼侨光明学校。刚当班主任时,还不太有工作经验的她,在面对家长时常常陷入被动。当时班里有一个学生,常常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她在多番打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后,均没有改善。为了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出于教学教育考虑,她在下午放学后将学生留在学校帮其完成作业在六点多将其送回家。或许是此前电话没有沟通清楚,或许是家长觉得孩子被留到太晚。第二天一大早,学生的家长就找到校长。虽然家长的举动让邱玉冰很受伤,但在又实在放不下自己的学生,继续在放学后义务辅导他完成作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邱玉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她会将数学课堂搬到户外,在教学中加入游戏、日常生活元素。让学生们寓教于乐。

无处不在的网络资讯,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学生离开学校后,邱玉冰还不能休息,在班级群里告知学生当日的作业,回答家长关于孩子在校生活的疑问。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她也开始学会和家长相处,在与家长沟通了解中与其建立互信,让家长真真切切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好习惯和好成绩之间的必然关系,家长才会真正信服。

陈少红: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多偏爱“潜能生”

  教龄才两年的陈少红,做起学生和家长的管理工作却驾轻就熟。不管是开展班级活动或是教学需要,她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一名低年级的小学老师,她的学生刚进入小学,还不太能适应课堂学习生活。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她更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在生活中,尽量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潜能生”,给学生培养自信心。

光明学校地处仲恺潼侨光明村,在此上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不少孩子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到上学年龄才被送到父母身边,而父母没时间管教或者管教方法不当的是常态。去年,刚带班主任的陈少红碰到了一个特别调皮且不服从管教的学生。“这孩子上课不仅不能好好听讲,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在老师批评他的时候,还会滚到桌子下面哭闹。”在了解到这个学生的情况后,她便把他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经常利用课间、等车、吃饭等间歇与他沟通,针对学习和课堂上的进步多番鼓励与肯定,并让他更多参与班级事物中,于此同时,她还找到学生的父母,指出他们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在这样的努力下,这个孩子开始融入班级,遵守教室纪律了,而每次见到陈少红都会第一时间跑过去和她打招呼。“或许这是因为我也是一名学生家长,所以才更能理解学生家长的心情与想法。”陈少红说。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留言
  • 微海报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