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理工学子引国学文化进课堂 寻非遗技艺促传承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播种阳光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淄川罗村实践基地开展了支教调研服务活动,将优秀非遗技艺引进课堂,传播国学文化。

淄砚大师在进行雕刻创作

淄砚大师为团队成员演示淄砚设计雕刻打磨过程

鲁派内绘大师为学生现场创作山水内画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开设了书法、唐诗宋词、中国象棋等传统中国优秀文化的课程,而且还为孩子们开设了手工折纸、明信片制作、中华军体拳等动手课程。不仅如此,为了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实践团还通过采访当地工匠大师、博物馆及个人作坊等方式了解了包含淄砚、琉璃、鲁派内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发展现状及传承情况,让孩子们对其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与感悟。

支教成员为学生教授硬笔书法书写技巧

团队成员带领孩子学习中华军体拳

支教队员在讲授孩子们中国象棋
淄砚是山东省的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国名砚之一,已有3000多年历史,鲁派内画中,内画鼻烟壶是博山著名工艺品。最早是清末博山商人王凤浩在北京画师周乐元家中见周用钩形小笔,画水晶壶而得到启示。此后,清末艺人毕荣九承传后加以发挥,成为一绝。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因为继承人匮乏而面临技艺失传的窘境。
这次“非遗下乡”活动,给了孩子们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孩子们了解了地方特色技艺,增强了他们对于非遗技艺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也促进了非遗技巧的传承与发展。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