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前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

关于读书,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有一个说法:
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
因为30岁以前你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
从40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已对人间冷暖、人性善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应该用道家的智慧将人生看成一个整体,要逍遥一些。
50岁左右则要读《易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国学热中,乱象迭出:不懂装懂的伪国学大师屡见不鲜,浅尝辄止的“皮毛”国学普遍存在,各种版本的国学著作也是良莠不齐……让人不知从何读起!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向导,一个既能正确理解古代经典,不曲解古人,不误读文本,又能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指引我们推开国学大门“登堂入室”的人。
傅佩荣教授正是本着“为普通读者阅读经典提供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的初心,为我们呈现了这套《傅佩荣详说经典系列》丛书。
在该丛书中,傅佩荣教授对“四书三玄”进行了通俗生动的详说和诠释。带领我们,探经典堂奥, 学经典真昧。

装帧采用布面精装,简约大气。
1.
用70年的岁月积淀,毕生的精研耕耘,
带你走一场别样的文化之旅
傅佩荣其人,想必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会陌生。

傅佩荣教授
他是当代华人公认的一流国学导师,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
我们知道,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地区的国学学习与研究曾长期中断,而之后国学的恢复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相较之下,台湾的国学发展是一直持续不断的。国学在台湾的教育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台湾也是目前中国地区国学保存最为完整和发展最好的地区。
另外,台湾多年来一直使用繁体字,这也使得台湾人对古籍有很好的理解能力。
综上原因,东方出版社特地从台湾引进出版了《傅佩荣详说经典系列》丛书,在这套书中,傅佩荣教授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深厚的学识涵养,打破古文壁垒,直达先哲思想源头,帮助读者在现代的生活环境中理解古典智慧的精髓,完善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成为更加典雅谦和的中国人。

2.
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
50岁左右读《易经》
这套《傅佩荣详说经典系列》(精装版),包含了傅佩荣教授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经典《老子》《庄子》,以及《易经》的深入浅出的解读。该丛书跨越了文学、历史与哲学,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 独创体例,从文学走向哲学
这套书的体例是:原文——白话文翻译——详说。
傅老师这套书的体例特别有独创性,因为它不仅仅有文章布局的考量,更有“让哲学回归哲学”的精心安排。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详说”部分,有时候一句原文,傅老师会有好几页的“详说”。“详说”也是“让哲学回归哲学”的关键所在。
傅老师作为一位哲学教授,他重新解读这几本经典的目的也在于此,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中国的古代哲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句的翻译上,这也是这套书最大的特色。
@ 独家订“纸”,展现古色古香的书韵
这套书的书内文用纸,是出版社特别定制的黄胶纸:一方面考虑到这是一套古典图书的解读,淡黄色可以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气质,与书籍内容相符;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套书的收藏价值,而胶版纸比普通图书常用的轻型纸质感更好,也更耐翻,保持时间更长久。

关于封面,其实用的并不是纸,而是布。不要小瞧这块小小的布,为了保证最后的上色效果和耐用程度,出版社抛弃了所有曾经过用的书布,而选用成本更贵、工期更长的舶来布——这种丝光棉布从台湾进口,单是海运就足足等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布的成本是纸的几倍,但是为了体现这套书的价值感,编辑团队还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和耐心。
@ 大道至简,傅老师“隐身”了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这套书封面的设计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封面做了大量的留白,封面封底加起来只有三个元素:
封面的白色烫字作为主标题,用四个字的词汇点出全书的核心内涵,设计师用了仿毛笔字的效果,参差不齐的毛边感更是设计师的点睛之笔,让主标题看起来更苍劲有力,并在整个封面上最为突出;

黑色宋体字是副标题,采用烫字工艺,特意选择更为工整的字体,并不会“抢功”主标题。这也是傅老师一贯强调的,不要把他的名字太突出。
因为副标题已经包含有傅老师的名字,老师坚持不再附作者名,这一点是非常“大胆”的,纵观整个出版市场,还没有哪位作者敢于这么做。
01
经由《论语》,找到立身处世之道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傅佩荣教授潜心研究《论语》二十余年,但苦于历代各家对于很多章句没有达成共识。于是,他另辟蹊径,采取西方哲学训练的方法,依据释学原则,对每一句话进行深入的思考:
它究竟在说什么?它想要说什么?它能够说什么?它应该说什么?
经过二十多年的逐字逐句梳理《论语》,傅佩荣教授颇有心得。迄今为止,他一共出版了十余种谈论《论语》的图书,五种以上的音像制品。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是他梳理《论语》心得之大全。
02
阅读《孟子》,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
对于《孟子》中的“性善”一词,历代有很多注解,如宋朝朱熹就认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但傅佩荣教授认为,孟子的意思并非“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
虽是一字之差,却不可不辩。
如果不明白“人性向善”的道理,不但无法理解孟子,更无法理解整个儒家思想体系。
傅佩荣教授设法排除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孟子》的误读,带领读者从原典本身去思考和学习孟子的思想。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全书根据傅教授孟子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突出地体现了傅教授对儒家哲学数几十年的研究心得。让一般读者均能跨越文字的障碍,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逐渐了解人的内在价值,慢慢走向完美,把一生过得绚烂而充实。
03
应用于《大学》,结晶于《中庸》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
我们都知道《大学》篇收开宗明义所说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那么,什么是止于至善?为何要止于至善?如何才能做到止于至善?
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充分理解《大学》这部经典。
傅佩荣说:如果《大学》算是大学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就是研究生的课本了。儒家思想发轫于孔子,完成于孟子,应用于《大学》,结晶于《中庸》。
在诠释这两部经典时,傅佩荣教授一方面从经典本身的主要概念入手,综合历代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准确的注释和独具个人见解的解读;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将经典所说与今日生活经验相互印证,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差异,去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其智慧和教诲来指导当代的人生。
04
拜读《老子》,获得精神上的大清凉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傅佩荣教授指出,不了解老子,就无法欣赏道家;未能欣赏道家,对于中国文化就少了一分亲切与喜悦幸福的感受。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损失。
在《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一书中,傅佩荣教授以掌握古文经典的哲学涵义的角度去解读《老子》,“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首先对其原文进行忠实于字词本义的白话翻译,然后把握关键词和重点,详细诠释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
《老子》全书只有五千多言,但是字字珠玑,句句可以当成座右铭或警世格言。许多人一生只是奉行老子的一两句话,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就能做到全身保真,安其天年。
学了道家,才知道何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05
学习《庄子》,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
傅佩荣认为:《庄子》的深刻思想,是值得我们一生向往与时时品味的精神盛宴。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是傅佩荣解读庄子本人思想和《庄子》一书所蕴含哲理的全新作品。四十年来,傅佩荣教授首次在大陆公开自己详说庄子的文稿,展现这部“奇书”奇妙想象力与妙笔交织的魅力,带领读者遨游庄子无限广阔的逍遥天地。
在傅佩荣通俗生动的阐述中,每位读者都可以与庄子一起逍遥而游。
06
请“大师”算命,不如自学《易经》

《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
提起《易经》与占卦,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是:这不是迷信吗?
《易经》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
《周易》绝非普通的占卜书,而是一部研究宇宙中所有变化原理的哲学巨著。它非但不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反而是中华智慧之源,《十三经》之首。
《周易》是上古典籍,用词古奥,句意艰深,给初学者造成极大的学习困难。但《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根据傅佩荣教授讲解《易经》的录音笔记整理而成,解说清楚流畅,生动自然,极有效地降低了学习门槛。
在书中,傅佩荣教授不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了全本《易经》,还附上了占卦方法的详细说明。只要有恒心,一天读两卦,大约一个月便可看完一遍。
如果按照本书所示范的方式进行占卦,得出结果之后,再仔细研究所得之卦辞爻辞,相信半年下来,《易经》将会成为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胜过一般所谓的专家或顾问。

为什么要学先秦经典?
傅佩荣教授说:
儒家经典“四书”展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色,提供了我们今日所需要的价值观,对我们的社会及生活极具启发作用。
然而,人到中年,如果只有儒家思维,就会发现生命的格局有限,所以还需要学习道家和《易经》,让生命获得真正的安顿。
所以,我们若想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实实在在做出点成绩,就必须要让自己的内在有一个足够强大的依托,强大到无论我们处于人生中的哪个阶段,遭遇何种命运,都能从中获得能量,汲取智慧。
在中国,最有力量、最担得起“经典”之名的书,恐怕非传承了几千年的先秦古籍莫属。
阅读古籍,是一场智慧的修行。这一修行的全部意义,便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